好好学习 发表于 2020-2-25 19:47:50

在抗瘟疫中浴火重生的中医学

吴又可在《瘟疫论》中说:“瘟疫之邪,从口鼻而入,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即内经疟论所谓横连募原是也。凡人本气充满,邪不易入,适逢亏欠,因而乘之。感之浅者,待有所触而发;感之深者,中而即病”。
柳宝诒《温热逢源》记载:“李东垣辩惑论载壬辰改元,京师戒严,受敌半月,解围之后,都人之不病者万无一二,既病而死者接踵不绝,将近百万。岂俱感风寒耶,盖伏气所致耳”。“王叔和云:四时不正之气,感则为疫。而大疫之沿门阖境,传染相同者,多在兵荒之后,尸浊秽气,充斥道路,人在气交,感之而病,气无所异,人病亦同”。柳宝诒说 :“其有兵荒之后,沿门阖户,长幼相似,朝发夕死,医药不及,此非常之疫病也”,“暑秽之邪,从口鼻吸受者,由肺胃而伏于募原,至秋令凉气外束,则发为伏暑”,“伏邪之名,从前未经道及,自蒋问斋著医略十三篇,煌煌然著伏邪之名,而伏温一病,始昭然大白于天下”,“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叶氏温热论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者,皆指此一种暴感风温而言也…伏气由内而发…近人专宗叶氏,将伏气发温之病,置而不讲…概用叶氏辛凉轻浅之法,银翘桑菊,随手立方,医家病家,取其简便,无不乐从。设有以伏气之说进者,彼且视为异说,茫然不知伏气为何病。嗟呼?伏温是外感中常有之病,南方尤多,非怪证也。其病载在内经、难经、伤寒论诸书,非异说也。临证者,竟至茫然莫辨,门径全无,医事尚堪问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一言其邪之实,一言其正之虚…则惟其冬不藏精而肾气先虚,寒邪乃得伤之。”“温邪化热,火必剋金,则肺脏本为温邪所当犯之地…夫病在肺,而何以治者必兼及胃?盖肺中之热,悉由胃府上熏,清肺而不先清胃,则热之来路不清,非釜底抽薪之道也。古方如麻杏石甘、越婢、青龙、清燥救肺等方,均用石膏,诚见及于此也”,“从口鼻吸受者,必系暑湿秽浊之邪,其发也,心有痞闷、呕恶、嘈搅等募原达胃之见证,治之当用芳香开泄,如藿香正气之类”。
学习先贤论温,受益匪浅。温病分为两种,不传染而自病温热者为温病。传染他人者为瘟疫。病因有二,一是内因,二是外因。内因为肾虚。《黄帝内经》说:“夫精者身之本也”,张景岳说:“精之为物,重浊有质,形体因之而成也”,“形即精也,精即形也”,“五味生精血以成形”。中医将人体的基本结构物质(形体)蛋白质和细胞称之为“肾精、肾藏精”。所谓“藏”乃借金银藏于库,秋粮储在仓,蛇熊冬眠于洞,养兵于无战之时,谓蛋白质和细胞也有休闲待命状态,谓之“肾藏精”。有藏就有释放,有静就有动。若蛋白质和细胞只藏不释,只静不动,就没有了生命。清道光庚戌四川巴州恩阳河秘藏本《医方辨难大成》说:“人赖气以化神,即赖精以成相,盖精者血之变也,精即天一之水,藏则为精,行则为血”,笔者称为“精动为血”更为贴切,缘蛋白质和细胞有空间位置移动者,有原地不移而由静变动者,比如受精卵原地未移,却一而二二而四分裂增殖者,即精动为血者也。自有中医学以来,至关重要的“精血”理论,何者为精何者为血,一直含糊不清,至此方得明白,精血本是一物,都指蛋白质和细胞,但他们可以有两种生命状态即生命态,静态谓之肾精,动态谓之心血。这是说,中医学的“精血”乃指蛋白质和细胞即“肾精”的生命态,而不是物质结构本身。或者说,西医学的切入点是蛋白质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中医学则不论其结构与功能,只看它们(肾精)的生命态(动态与静态)。由此也决定了中西医的分道扬镳之处,西医学利用实验室方法,研究蛋白质和细胞的微观,中医学采用思辨式论述方法研究蛋白质和细胞群体的普遍联系及其所形成的合力。
张景岳说:“太极初分,两仪以判,一动一静,阴阳见矣,阴阳之体为乾坤,阴阳之用为水火”。蛋白质和细胞在西医学里,不讲阴阳升降水火,因为这些名称是黄帝们独创的人体宏观科学的专业术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及其所形成的人体巨系统和互联网。有人将之视为“土包子”,嗤之以鼻;有识之士则茅塞顿开,原来黄帝们创造的中医学,是研究蛋白质和细胞普遍联系为巨系统和互联网的人体社会科学和系统科学,誉为“瑰宝”,当之无愧!诚乃大智若愚者也。比如,白细胞乃人体卫士,全体白细胞卫士的合力则成为“肺主卫气”巨系统。在和平时期,白细胞群体大睁双眼、蓄力待命,监察敌情,谓之“肾精”;一旦发现敌情如病菌入侵或基因突变为癌,立马“精动为血”,进入战事状态。张景岳说:“精者水也,精升则化为气,气者云也,气降即化为精”,“精化为气,谓元气由精而化也”。肾精蛋白质和细胞在“精动为血”时,就会释放它所携带的元气(生命原动力、活力、活性、功能、能量),比如白细胞发生变形,伸出伪足,将病菌吞噬到腹内,消而化之。此种吞噬功能就是元气的表现之一。白细胞进行吞噬活动时,生命态发生了变化,不再属于肾精,而变成了心血。气有余便为热,元气释放则热则阳则上而为心肺胃之热。如果病菌病毒数量巨大,其毒力之合力(热毒)攻破卫气防线而侵入细胞为患为温。清热解毒是解病原体亢盛之热毒,清热泄火是泄自身抗病力亢盛之热。
正气内存,病安从来?若平时肾精虚亏(肾不藏精)之人,潜在发生温病之内因,家贼引诱外邪入侵,谓之“伏气、伏温”。所说的“伏”指身体发病前的潜移默化阶段。比如能吃能睡能跑之人,突发癌症、昏谵之卒中,始发就在营分血分,谓之“伏气、伏温”,不属于现代所说的传染病。当然,今天我们所说的温病瘟疫,也有肾精虚亏之内因因素。毕竟感染者为少,安然无恙者居多。如非典、新冠肺炎之重者多为身体虚弱肾不藏精的老年人。儿童生命力处于天天向上的旺盛状态,发生新冠肺炎较少。
中医学之心肝脾肺肾胃胆等是巨系统,而非脏器。但与解剖学的脏器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前述之“血”是巨系统,可以理解为白细胞的工作态、激活态;儿童发育成长过程的蛋白质增殖生命态;理解为白细胞制造释放细胞因子、炎症因子;脑细胞进行思维活动时的动态…,当然,解剖学的血液循环也是“精动为血”,属于狭义的“血”。不能用狭义的脏器血液混淆广义的巨系统的“血”,这是中医西化。《黄帝内经》所说的“胆”具有“决断”作用,指人体的信息传递巨系统。而胆囊等消化腺功能则归属于胃府、胃热。
巨系统遍布全身,无所不在。与脏器有固定场所不同。胆囊固定在右胁、附着于肝脏。传递信息的“胆”则位于全身每一个细胞之内外,它是细胞之间沟通联系的语言。比如,T淋巴细胞释放的移动抑制因子,让巨噬细胞和中性多核白细胞待在炎症区域,原地肃杀抗敌,不要“离家出走”。趋化因子则是军情动员令,召唤与唤醒白细胞卫士们,向病区归队集中,以便集中优势兵力聚而歼之。冠状肺炎感染初期,属于叶天士所说的“卫分”。之后,“肺主卫气”巨系统经过备战而元气旺盛,与敌决战,一时烽火熊熊,狼烟四起,即叶天士之“气分”。是时也,炎症因子大量释放,自由基氧化作用与消化酶激活而对病毒病菌进行腐熟,肃杀肃清,于是出现了炎症瀑布、氧自由基瀑布、消化酶瀑布,温病学派称为“肺胃热盛”。但肺胃肃杀之气是双刃剑,它以肾精心血与其元气消耗为代价,也就是“精血”损伤,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不免造成自身脏器组织(精血)尤其是重要生命活动衰竭如弥漫性凝血、肺衰心衰,即叶天士之“营分、血分”。所谓“瀑布”,指卫气抗邪势力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加增强、放大的战事状态(生命态)。炎症因子、氧自由基等通过信息传递、煽风点火、形成合力、造成声势,中医谓之气分,西医谓之瀑布反应。
因为肺与胃都是巨系统,温病学派发现两者具有通降肃杀肃清共性。所谓肃杀肃清指机体排出、排泄有害物质,维护机体内环境的“四海升平”。比如在代谢(运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废物如粪便、尿液包括其中的内含物,必须及时排出体外。对于病菌病毒来说,更是非己异物,惶不论它们还释放攻击杀伤人体的“毒物”,必须予以肃清肃杀和排出。此种枪口对外的安全保卫工作谓之“肺胃主表主卫外主肃杀肃清主通降”。“通降”者消除也、排出也。排二便就是通降。
人体的四肢运动、眼睛搜索,原本是为了寻找食物解决温饱,以后延伸为劳动改造世界。这是由里向表的生命活动,中医学谓之“心主神明”,指聪明睿智主动向外的生命态。因为肺胃主表主外,所以黄元御将心神明与肺胃之向外生命态归纳为“心肺胃主右降”,也即心肺胃主表主卫外主通降主肃清肃杀。此前,人们受西学影响,把“心神明”归之为大脑的专利,其实卫气卫外活动之中就存在着“心神明”,没有心神明的指挥调遣统筹协调,不同军种的白细胞们能够成为一个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集团吗?那些细胞的信息语言就属于分子细胞微观层次的心神明。细胞的识别记忆也是神明。在心的主导下,肺胃做具体的工作,言肺胃则心神明的主导作用自在不言之中。或者说,心的神明通过肺胃去表达去实现。以前的中医学受脏器理念的干扰,割裂了心、肺、胃的系统性。黄元御的“左升右降太极圆”理论,将人体的巨系统统一为一个循环不息的“太极圆”。大道至简,愈是简单就愈是具有涵盖统一力。“太极圆”理论提升了传统中医学的系统性,使之宏观涵盖微观、巨系统拿来分子细胞、中医学拿来西医学。
关于心肺胃巨系统,除了黄元御外,还见于近代其它医学家的论述。王旭高说:“肺胃位高,治宜清肃”,高上池说:“治肺而胃与膀胱皆在治中”,唐容川说:“治胃中即是治肺”,何廉臣说:“盖湿热一症,肃清肺胃…”,王孟英说:“不饥不便,肺胃失其下行”,石念祖说:“溲痛为热结肺胃”,前文已述之“夫病在肺,而何以治者必兼及胃”,“从口鼻吸受者,由肺胃而伏于募原”。说明中医学理论处于不断创新发展之中。绝不可以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今天中医学界不创新不发展中医理论的情况非常严重。他们将中医学“龟缩”起来,自封为科学,却讲不出为什么科学的道理。也拒绝与现代科学及人体的实际问题相接轨对话。或者置中医于科学之外,自称为非科学。或者说西医是科学,中医只是哲学医学社会学、治病经验的“大杂烩”。其实质就是拒绝创新发展。没有创新的继承是不存在的,不添砖加瓦就意味着丢盔弃甲,使中医学走向衰败走向死亡。
张景岳说:“盖膜犹幕也,凡肉理脏腑之间,其成片联络薄筋,皆谓之膜,所以屏障血气者也”,“又谓之膜原,亦谓之脂膜”。《医方辨难大成》说:“邪热搏聚于皮膜”。《黄帝内经》说:“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腑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肺者藏之盖也”,“脾与胃以膜相连耳”,“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综上所述,笔者提出了“皮膜”一词。凡蛋白质、细胞、细胞内膜、组织、脏器、人体都是“器”,器的外皮(盖与表)谓之“皮膜”。皮膜乃外包装、外皮,与外环境相接触相联系以及物质出入之门户(如细胞膜上的通道或开窍开孔及受体)。无论病邪从皮肤、粘膜、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阴道、血管等处侵入人体,无不从皮膜而入。比如冠状病毒从口鼻、眼粘膜侵入,必须通过其内膜(内皮)。笔者归纳为病邪外入,首犯皮膜,肺胃应答。然后遵循卫气营血程序进行传变。因为肺胃合皮膜而主表主卫气主肃杀肃清肃降,邪犯皮膜,立马到了肺胃辖区。吴又可等所说的“从口鼻吸受者,由肺胃而伏于募原”,应该称为皮膜。血管粥样病变,是脂质与血管内皮变异为“痰”,于是皮膜不固,脂质侵入血管皮膜而痰变(粥样硬化)。菌血症、败血症,是病菌攻陷血管皮膜所致。中医说胃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所。胃者“胃府”,空间也、库房也,指生命物质的空间性与时间性,合称时空性。谓之“胃府主受纳”。
中医学在民间,民间是中医学创新发展的源泉。尤其在冠状肺炎瘟疫之战中,中医学积极防控瘟疫,浴火重生,笔者抛砖引玉,恳请斧正转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抗瘟疫中浴火重生的中医学